唐风隐约在望中
【译文】
自西南而来的江路逶迤漫长,朝东北而去的江流汩汩奔流。在苍茫的天际间辨析归来的船只,在云水相接的江岸识别隐隐绿树。旅途奔波思绪倦怠而动荡,这样的独自宦游此前已有多次了。既为获得禄位而欢欣,又怀着隐居沧州的情趣。喧闹的建康官场从此隔绝,赏心悦目之事就在眼前。虽然没有玄豹优美的姿纹,但也终究还是如玄豹一样隐身于南山雨雾之中。
【小识】
本诗作于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朓赴任宣城太守的途中。此时的谢朓,在经历了“掌霸府文笔”的仕途高峰之后,迎来了他人生的低沉期。虽然失意在心,但内心还是有着亲近山水、归隐沧州的志趣,所以,谢朓将这段生涯付之于芳树山川,亦官亦隐,写出了山水诗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谢朓沿水路溯流而行。长江在九江和建康之间是自东北向西南流,这也是历史上区分江东江西、江左江右的根据。谢朓赴任的宣城,在南京的西南方,对他而言,前行的江路是“西南永”,奔向大海的归流是“东北骛”。落日暮霭中,谢朓登舟眺望,只见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归帆点点,江树隐隐,一片苍茫。“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这是多么有情、热心的盼归人的姿态!或许谢朓也希望,很快会有一天,自己回归建康的小船也就这么隐隐地浮现在水天相接处,划破这苍茫暮霭,驶向建康,回归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离家远行、登上漫漫长路的客子的殷切心态。
谢朓当然也明白,宣城还必须得去,还得调整心态去适应这宦游生涯。于是,他安慰自己,眷恋禄位乃仕途本分,归隐沧州才是本心所在;离开建康喧嚣的官场,整日面对山川芳树,也算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既然这样,那就安心地如豹隐一般,藏在南山雨雾中,培植自己的纹理和才华吧。
抛开诗中谢朓徘徊于仕隐之间的心态,仅就“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两句而言,这是整个六朝时期都罕见的佳句。其佳处,就在清新流丽,就在情韵弥漫,就在意象混融。诗句里只有天际、归舟、云中、江树等景物,但是,景物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个那么有情、深情的主人!他藏着,却又渗透在诗句的角角落落,与景物那么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与风格,就是唐诗的风格。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里没有主人公,但读者总感觉主人公无处不在,无不融合进了每一处景物中。类似的唐诗太多,不胜枚举。
由此我们思考,在唐诗风华流丽的一路风雨中,有多少是受到类似谢朓这样诗歌的示范和启发?以谢朓为代表的六朝诗人,是在多大程度上孕育了唐诗的世界?没有六朝文化,又何来盛唐气象?自曹植以来,阮籍、陆机、潘岳、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庾信等众多的优秀诗人前赴后继,各有侧重,但都别开生面,都在开拓着中国文学的技法、气象与格局,最终,以百川汇海之势,融汇、熔铸成中国诗学的丰碑——盛唐气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谢朓的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似乎也隐隐描述出了中国文学在谢朓的时代,唐诗已经是天际可望的归舟、云中可辨的江树,已经在地平线上露出了其绝代风华的容颜。(萧寒)
![]() | 豨莶草: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11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气微,味微苦。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