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留得丹青在 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
荣耀地受封为汉将,挥鞭奋马踏出长城之外。长城地势险峻,绵亘万里与云相接。在秋高气爽的八九月,匈奴起兵侵入幽州、并州。飞狐塞白日如黄昏,瀚海一带阴云密布。羽檄不时地被割断,军中刁斗昼夜不息。登上城头挥动宝剑,旌旗高扬遮天蔽日。精干的七支军队如云般屯扎,出身于六郡良家的士兵按鱼丽阵法排布。胡笳奏出边关军人的思念,军中羌笛也吹出陇头流水的乐音。匈奴高官骨都先自慑服,日逐王也紧跟着吓掉魂魄。玉门关外撤销哨卡,长安城中官宅刚刚修成。爵位登上万庾之高,建功立业成世人典范。时光天长地久,人世却兴衰无常。还未来及好好享受《激楚》舞曲,高高的楼台就已坍塌了。应该将霍将军图像于麒麟阁,千秋万代传扬其美名。
【小识】
虞羲出身于会稽虞氏。虞氏为“会稽四姓”之首(虞、魏、孔、谢),与“吴郡四姓”朱、张、顾、陆同为江东望族,绵延六朝。不过,相比起著名侨姓王、谢、袁、萧而言,江东望族还是逊色不少。因此,虞氏虽代有名人,但其知名度和成就都比不上四大侨姓。虞羲生平信息相对较少,史书无传,我们仅知道,其人颇有诗才,与钟嵘交好,今存诗文14篇。
虞羲世居江南,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他几乎没亲历北方山河的可能,更不可能亲历塞外环境,同时,他主要履职幕府参议、记室参军之类的文官,应该没有征战生涯,但这都不妨碍他神驰军旅,期待建立战功,渴望国家统一,他也有着文人壮烈的英雄梦。于是,他将这份梦想寄托在汉代名将霍去病的身上,通过歌咏霍去病北伐,来驰骋自己的英雄情怀。
在汉代征伐匈奴的战争中,霍去病是斩获最多的将领。这位仅仅享年23岁的军事天才,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击穿了河西走廊和漠北草原。其两次河西之战,将河西走廊纳入汉帝国的版图,为凿通西域打下了基础;其漠北之战大获全胜,封狼居胥,禅姑衍山,使得“漠南无王庭”。在军事上,霍去病擅长大兵团的骑兵作战,尤其以迅疾穿插、破袭、迂回包抄为特点,敢于集中兵力刚猛打击,而且还减轻辎重、“取食于敌”,这些战术,完全不守古法,具有极强的创新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所以,汉武帝极为重视这位20出头的将星,封之为大司马,与卫青同列。可天不假年,霍去病不满24岁即去世,给汉武帝的北伐、西征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虞羲生活于武功较弱的南朝。在南北对峙之下,北方的军事优势是相对明显的,这对于南方士大夫来说一直都是沉重的心理压力。重压之下欲一思奋,霍去病就成了他驰骋情怀、抒发英雄抱负的范例。他极力地歌咏霍去病的英勇无畏,赞美其不世战功。为了烘托霍去病的勇敢形象,他写绝塞之险,“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这高与云齐的长城,是霍去病北伐必须跨出的第一道关塞;接着,虞羲写匈奴的秋季入侵,“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飞狐塞和苍茫瀚海,都因为匈奴入侵而白昼欲昏,暗无天日;当霍去病挥动大军进攻时,赫赫威名的“六郡良家子”英勇善战,匈奴高官左右骨都、日逐王都魂飞魄散;大捷之后,边塞始宁,玉门关外都撤销哨卡,霍去病也功业彪炳,甲第始成。在虞羲看来,如霍去病这样的显赫战功,就应该图像于麒麟阁,显扬百代。
从诗中可以看出,虞羲是那样尽情地赞美霍去病的战功,歌颂其英雄气概!他是多么渴望南朝也有霍去病这样的英雄,能为国家的安宁和统一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在他眼里,像霍去病这样的英雄将领,无论怎样的封赏似乎都不为过,甲第也好,图像麒麟阁也罢,都让人心服口服,而且还顶礼膜拜!在我们看来,虞羲的感慨和渴望,是我们任何时代的士人们都共有的。每当国家受到威胁时,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产生希望霍去病再生的渴望。这渴望,不一定就是好战,骨子里反映的更多是家国天下的情怀。
对虞羲而言,对每一个士人而言,他们渴望霍去病的呼声,不一定要像战略家那样去审视和与战的利与弊,而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当然,这样的寄托和宣泄,会感染和鼓舞人心,对于促进形成民族持久的凝聚力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萧寒)
![]() | 五味子: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主产于东北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