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清风”系列廉洁文化品牌典历 》正文

亡吴存遗恨 江东写心史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12-24 08:00 分享

12月24(网站).jpg

【译文】

蜀国,对于东吴就像藩篱一样,并不能决定东吴的存亡。为何?两国交界之处是崇山峻岭,陆路没有可通战车之途;河道险狭,水路有惊涛骇浪之难。即便有百万精锐之师,启程前行的也不过千人;战船千里,前锋也不过百艘。所以刘备出击,陆公将其比作长蛇,地理形势本来就如此的。以前西蜀初亡,东吴朝臣各呈谋略,有的建议在江中堆积巨石以增加河道险阻,有的建议制造兵器以防事变。天子汇总朝臣意见,咨询大司马陆公,陆公认为江、河、淮、济是天地用来调节气候的,当然没有积石塞流之理,而兵器则是敌我共有的,曹魏如果弃长取短,来荆州、扬州争夺舟船之利,那是天助我也,我们将谨守峡口等着擒获敌人。

【小识】

本文是陆机分析孙吴兴亡的名篇,可能作于吴国灭亡不久(具体年代难定)。文章从写作形式到目的,都有贾谊《过秦论》的影子,显然是受贾谊之文的影响。不同的是,贾谊以局外人的眼光分析秦代兴亡,客观理性,所以结论中肯;陆机以局中人的视角分析孙吴兴亡,不免带有亡国遗恨,更像是唱出了一曲哀悼吴国灭亡的挽歌。在文中,陆机对孙策、孙权的英勇无畏、知人善任、延揽英雄,都是尽情讴歌,对其祖陆逊、父陆抗的文治武功都极尽赞美之能事,而对荒淫破国之孙皓,也仅仅认为是“元首虽病,肱股犹存”。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陆氏家族为孙吴干臣,一门“相、王侯、将军十余人”(《世说新语•规箴》)在朝,是既得利益者,孙吴灭亡对陆氏家族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陆机心情复杂,他无限追怀于曾经的无上荣光,也憾恨不已于当下的国破家亡,于是,文章中情感基调就是深情的挽歌,次要的情感线索则是对孙皓君臣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陆机分析孙吴兴亡的深入和有理有据,毕竟,经过了大浪淘沙而巍然留存的历史名文绝非浪得虚名。我们节选的这段,就是陆机分析吴、蜀关系的文字,有着睿智而深刻的眼光。在陆机看来,蜀国只不过是吴国的藩援之国,不能决定吴国的存亡,其间关系并非常言的唇亡齿寒。

吴、蜀争夺的关键在荆州,事实上,魏、蜀、吴三国争夺的关键也在荆州。而孙吴荆州的七寸在西陵(又称夷陵、彝陵),陆氏家族最辉煌的杰作也在西陵,即夷陵之战。夷陵之战重挫了蜀国锐气,真正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所以,可以看作是孙吴的立国之战。夷陵之战是在均势的情况下,通过陆逊的高超指挥,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丰富了中国军事史的内容。对于这样的荣耀,陆机写起来就特别得劲。他分析道,西陵以西的三峡地区全是崇山峻岭,那里江流迅疾,江面狭窄,蜀军沿江东下,即便有雄兵百万、战舰千艘,也只能是如长蛇般迤逦而来,前锋只能是一小撮。因此,只要固守西陵,蜀军就难以突破。由于孙吴君臣的认识到位,战略正确,所以才赢得了这场辉煌大胜。我们甚至推测,陆机的这些目光犀利的言论,或许就是当时陆逊(或者陆抗)在作战时的分析。

陆机还论及蜀国灭亡之后吴国的形势。蜀亡后,吴国君臣众议汹汹,但陆抗还是一句话:“谨守峡口以待禽(擒)。”言下之意,如果曹魏胆敢与孙吴争江上之雄,那就是自取灭亡,所以,其策略还是坚守西陵,堵住峡口。后来的步阐之乱,惊出了孙吴君臣一身冷汗,可以反证西陵之重要。

步氏子弟驻守西陵近40年,甚至说,西陵的驻守就是步氏、陆氏的专任。孙皓准备将西陵都督步阐调回建康,步阐担心回建康后被杀,所以举城投降西晋荆州刺史羊祜。步阐的投降,使得孙吴国门大开,所以,陆抗迅速提兵追剿,志在必得。羊祜发动8万大军两路救援,但还是未能救下步阐,西陵还是被陆抗夺回。这可以看出,西陵在孙吴的国家战略中居于何等重要之地位,陆机分析问题的核心也落脚在了这里。因为这里是当时三国之争、南北之争的焦点所在,是陆氏家族的荣耀集中地,也是陆机满腔热血的沸腾之地,更是陆机念兹在兹的心史所系。吴亡后,陆氏兄弟准备写《吴书》,已经有所讨论和完成了部分初稿,遗憾的是,这部《吴书》最终没能完成,但至少能说明,陆氏兄弟以撰写《吴书》为己任,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留着一部魂牵梦绕的吴国心史。 (萧寒)

檀香.jpg

檀香: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主产于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