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 丈夫情怀
【译文】
登上北芒山坡,回望洛阳的南山。洛阳城是那么寂寥凄凉,宫殿被焚烧尽净。到处断壁残垣,遍地荆棘。不见往日的父老,只看到陌生的少年。道路毁坏,侧足难行,昔日的良田变成了荒原。田野是那么的萧索,千里之内荒无人烟。想起我平时的居所,心头郁结难以为言。
【小识】
本诗是曹植送别应瑒、应璩兄弟而作。应氏兄弟出身于汝南的一个仕宦世家,其叔父是东汉著名学者应劭,应瑒还名列“建安七子”中,在当时以辞赋擅名。建安年间,应氏兄弟初来邺城,曹操闻其名,征辟应瑒为丞相府掾属。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正月,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封曹植为平原侯,随即委任应瑒为平原侯庶子。可见,应瑒起初是曹植的属官,这也说明,当时曹植与应瑒兄弟有着较多交往。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率领钟繇、夏侯渊等西进,讨伐关中的半割据势力马超,曹植、应氏兄弟随行。行至洛阳,可能是为了加强其大本营邺城的守卫工作,曹操改任应氏兄弟为五官中郎将文学,应氏兄弟遂从洛阳赴邺城,去辅佐留守邺城的五官中郎将曹丕。由此可知,应氏兄弟与曹植关系密切的时间仅为半年,此后,他们便成为曹丕的腹心。在曹丕、曹植争太子的过程中,他们尽心尽力为曹丕谋划,某种程度上,此后的他们,成了曹植的对立力量而存在。但在此刻的洛阳分别之时,曹植还是那么真诚、热情地为应氏兄弟置酒送别。
曹植《送应氏》共二首,其中第一首主要写洛阳见闻,第二首写惜别之情。我们选的是第一首,也是建安诗歌中直接描写惨痛现实的名篇。在诗中,曹植极力描写洛阳城的残破与荒败。他登上洛阳城北的芒山回望洛阳,但见“宫室尽焚烧。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曾经壮丽的皇宫和朱门大户,都只剩下断壁残垣,而且到处都布满荆棘。这哪里是曾繁华两百年的帝都啊?两百年间的财富积累,都被董卓付之一炬。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残暴的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并下令焚烧洛阳城,玉石俱焚之下,洛阳的繁华也灰飞烟灭。21年之后,曹植所看到的洛阳还是如此凋残,说明在政权动荡、军阀混战的时代,位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繁荣起来。曹植的描写,带着沉痛的心绪和强烈的感情,饱含着对董卓军团的严厉批判和控诉。这对于一个刚行冠礼的20岁青年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接着,曹植抒写对生民的悲悯。“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是洛阳焚烧后百姓生活的惨状,千里旷野之中竟无人烟!或许,这有诗歌夸大的成分,但其表达效果却是直抵读者的灵魂,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心的人都会为之颤栗、为之心痛的现实!而且,曹植还想起了自己平时的居所,身为相门公子,他住在深宫广殿之中,优游富贵,可是,相比之下,洛阳百姓却流离失所、千里无人烟,这让曹植惭愧、痛苦,满怀悲悯之情。如果联系王粲《七哀》,我们能看出,16岁的王粲,20岁的曹植,都尚处于人生的发轫期,但他们却有着如此沉痛的关切和悲悯的情怀,发出如此正义和崇高的呼声,这不能不令人感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建安风骨高标诗史,绝不是简单的艺术辞采的因素,建安诗歌之所以有“风骨”,关键还在于作家有壮盛的情怀和崇高的品格。
由曹植诗想起了一幅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出自清代宁波中医范文甫之手。这是一位医者的心声,只要天下人都健康,自己甘受贫穷也无妨。这可以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声相应和。他们爱戴苍生的心怀,与曹操、曹植、王粲等人为代表的建安诗歌精神,何其一脉相承!我们不能说关爱苍生始自建安作家,但在诗歌中加强、醒目和集中地表现这种感情,却是建安诗歌首次做到的。所以,建安作家们是继承了中国思想中仁民爱物的情怀,并像一个中转站、加强站,把这种情怀接续和强化了,并用感人的艺术形式传播开来,哺育和滋养着后世文人士子的灵魂。就此而言,我们应该礼敬建安作家们。(萧寒)
![]() | 三棱:干燥块茎呈圆锥形或扁卵圆形,上圆下尖,长2.5~5cm,直径1.5~3.5cm;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气微弱,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适用于多种肿瘤,以及血瘀气滞、腹部结块、肝脾肿大、经闭腹痛、食积胀痛等。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辽宁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