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 页“清风”系列廉洁文化品牌典历 》正文

岂有文章惊海内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12-19 08:00 分享

12月19(网站).jpg

【译文】

辞赋是小技艺,本来就不足以显扬大道理,对后世不会有明显影响。以前的辞赋家扬雄,他只是汉朝执戟侍卫的小臣,都还称大丈夫不写作辞赋。我虽然德行浅薄,地位也仅是蕃侯,可还是希望尽忠朝廷,施惠于百姓,建立不朽的功业,流传金铭石刻的丰功伟绩,难道仅仅以写作为功绩,靠辞赋做君子吗?如果我的志向不能实现,主张不能施行,那我将采选史官的实录,辨别时代风俗的得失,确定仁义的准则,完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虽然不能藏在名山,也要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若非我们相约做白首到老的挚友,哪能发今天这通议论!大言不惭,幸仰仗你像惠子深知庄子那样地了解我。

【小识】

本文是曹植写给杨修的书信。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是太尉杨彪之子,博学多才,机智过人。建安初年,曹操任杨修为相府仓曹主簿,负责相府内外之事。此时的杨修才20出头,曹操以之为丞相主簿,显然是委以重任。但是,杨修在有才的同时,却又自恃名门、自负聪明、桀骜不驯,所以,尽管他一直在曹操幕府工作,可仕途却始终微而不显。

让杨修出大名的主要原因,是他与曹植的密切交往。按常理,杨修长曹植17岁,这样的年龄差距使他们很难有深入交往,但事实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同寻常。据记载,是以“才捷”而得到曹操“爱幸”的曹植“来意投修,数与修书”,杨修也“不敢自绝”(《三国志•曹植传》裴注引《典略》),也就是说,风华正茂的曹植来拜见杨修,多次写信给杨修,杨修也不敢断绝与曹植的交往。

在我们看来,曹植仰慕杨修的才华,前往拜访杨修,自觉性情相投,所以表现得极为真诚和主动。杨修也明白,曹植的天赋肉眼可见,所以他们的交往有爱才惜才、性情相投之处。但是,杨修也有他的顾忌,毕竟曹植是相门公子,而且是曹操诸子中极为耀眼的一个,与曹植交往太为密切,会让曹操作何想?曹丕又会如何看待他?这是杨修不能回避的现实。不过,从事情的发展来看,杨修最后还是下定决心,选中了曹植作为挚友,并以之为潜力股。他们不仅饮酒论文,而且还积极谋划、运作,杨修不断为曹植出谋划策,以争取曹操更多的青睐。而这样的争取,必然会构成对曹丕的威胁,也必然会进一步挑动、加剧曹丕、曹植之间的竞争。

当曹植因不自雕饰、任性驰马而失去曹操的信任后,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这时候,杨修的存在,就是埋在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一颗地雷,因此,为了身后曹氏兄弟关系的稳定,曹操在他去世的前半年,下令以“交构”罪处死了杨修,即以挑构祸患的罪名处死了杨修。说到底,是杨修干预了帝王(曹操俨然帝王)家事,这在古代是极为忌讳之事。

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就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写给杨修的信,当时曹植25岁,杨修42岁。书信的主旨在论文。曹植历数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瑒、杨修等人的文章,认为他们各有所长,不分轩轾,“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这是建安文坛的基本盛况。就这点而言,曹丕、曹植等都有论及,后来学者论述亦丰,特色不甚凸显。曹植最鲜明的观点,就在我们节选的这段文字中。曹植有着极强的功名心,一心想着建立丰功伟绩,所以,他认为辞赋仅仅是“小道”,不足以阐扬大道。他首选的是建立铭金刻石的不朽功勋,如果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完成阐发思想的“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诸同好,他最最不愿选择的是辞赋。曹植还说,如果不是视杨修为皓首同期的挚友,他是不会说出这些似乎有点大言不惭的话的。这也能体现出,此时杨修、曹植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和融洽。

显然,青年的曹植热情奔放,有着极高的功名期待,所以,心思不在他本已天才秀出的文学事业上,他有点瞧不上文学。但是,历史没有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他自己的个性才华也并不适合去率军征战和管理国家,所以,他的功名期待始终没有丝毫的实现;历史给他的是,接踵而来的苦难和刻骨铭心的孤独。在苦难与孤独之中,曹植终于破茧成蝶,他痛苦地游走在文学的世界,徘徊于虚幻和现实之间,像一朵含泪的玫瑰,执着地、幽怨地绽放于凄风苦雨中。那曾经被他瞧不起的文学,居然成了他晚期生涯的唯一伴侣,成了他抚慰心灵、抒写悲情的唯一窗口。这又是何其悲壮的讽刺!还好,曹植的生花妙笔,确实是划破了中古文学的天幕,开启和奠定了六朝唯美、浓情的文学风貌,真正成为了文坛的一代宗师。用黄节的话来说,就是“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矣”(《曹子建诗注•序言》)。(萧寒)

青风藤 (1).jpg

青风藤:细长圆柱形,直径5~20mm,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气弱,味苦。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主产于华东、华南地区和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