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雄风
【译文】
永元元年秋七月,大汉王朝的长舅、车骑将军窦宪,……与执金吾耿秉,到任后巡察边防,在朔方训练军队。队伍迅猛如雄鹰疾飞,战士强悍如螭虎奔驰。于是整备各军,以及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诸侯王君长的军队,总共十万勇猛的骑兵。大型战车、轻车、兵车等分四路开进,车声雷鸣,遮蔽大路,总计一万三千余辆。……对上而言,(这次军事行动)可以纾解高祖、文帝被匈奴侵侮的旧恨,使祖宗的神灵感到光荣;对下而言,可以巩固以后的国基,开疆拓土,振奋汉朝的声威。这可谓是用一次的辛劳换来长久的闲逸,用暂时的费力换来永久的安宁。于是我们登山祭天,刻石记功,以昭示、铭刻大汉的威德。
【小识】
本文即著名的“燕然勒铭”。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领汉军以及南匈奴、东胡、西羌等联军征伐北匈奴,在稽落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与北匈奴主力决战,取得大胜,然后继续进军,至私渠比鞮海(今俄蒙边界的乌布苏诺尔湖),再获大胜,此次征伐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窦宪等登上燕然山(也在杭爱山),在去塞三千里之遥的地方,勒石刻功,由班固撰写铭文,以颂扬窦宪功业,彰显大汉声威。
本年,班固57岁,他名垂青史的《汉书》早已完成,他也因此赢得了盛世文名。作为一介文人,能参与到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之中,并用自己的笔来铭记这个活动,无论如何,都应是班固最为得意和辉煌的时刻。因此,他用自豪的笔触、昂扬的词调和典雅精炼的语言,来渲染和记述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班固先赞扬统帅窦宪和耿秉,接着颂美将校与战士,他们如鹰之扬、如虎之奔,他还铺写各类战车,车声雷鸣,声势浩大。中间描写汉匈接战以及汉军的大胜,文末点明了本次大胜的重要意义,那就是“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既要为汉皇室雪耻,也要借此以恢弘疆土,安定国基,振奋国威。
铭文的关键在叙事的精准和风格的庄重典雅,对于班固这样的文豪而言,这是毫不费力的,又因为本次勒石的目的是显扬功业和汉帝国的赫赫声威,于是,班固多用场面宏大、语调铿锵、语感色彩浓烈的字词,如“凌高岗”“绝大漠”“跨安侯”“乘燕然”“玄甲耀日”“星流彗扫”等。
除文章学意义之外,本文还是具有重大见证意义的历史文献。在今存勒石记功碑文里面,《封燕然山铭》是最早的。《封燕然山铭》标志着延续200年的汉匈战争终于划上了句号,这场生灵涂炭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以汉帝国的完胜而似乎体面地收了场。终止和远离战争,无论如何都值得肯定。《封燕然山铭》虽然仅仅是一篇文字,但它对于鼓舞中华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向心力,也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何况,在漫长的文学史中,“燕然勒铭”已经成了文人心中神圣的向往,成了鼓励士子积极追求、建功立业的经典文学意象。
对于汉匈战争,班固和汉朝人有他们的态度,他们认为是敌我之争。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看时,我们认为,汉匈战争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历来北方民族的南侵,固然有着当权贵族膨胀、掠夺的原因和残酷杀戮的恶习,但根本的动力还是北方民族生活的需要。北方苦寒,游牧的文明程度较低,整体生活水准也低。可是,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对于较高文明和较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骑马南下,以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这完全可以理解。只不过,中原汉族在北方民族的武力胁迫之下,倍感屈辱,不甘接纳,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华夏优势,所以他们便武力拒斥,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汉匈之战。两千多年间,这样的民族发展情势一直在循环往复着,这是残酷的,也是我们所不愿见到的。从今天中华一家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才是推动真正解决这些矛盾、斗争的最深沉之力;中华文化的高水准,才是融化一切其他文化的最核心的向心力。
附缀一则消息。据报道,2017年,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联合考古,在广袤的燕然山里面发现了大片刻石文字,考古专家认为,这就是当年班固勒石记功的《燕然山铭》,据说有260余字,已识读220余字。从字数来看,这与班固铭文不合,但考虑到刻石风化漫灭等因素,文字残缺便极有可能,所以我们姑信其真。其实,清代以来在距离杭爱山不远的天山东部,接连发现了汉匈战后留下的石刻,有些距燕然勒铭只有四年。(萧寒)
![]() | 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花瓣黄色或黄白色。体轻,味微苦。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治肠风便血,痔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火头痛,目赤肿痛,喉痹,失音,痈疽疮疡。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