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简”述廉洁

  • 2025-01-06 一封两千年前的公文凭信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1991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左右均有残缺,长23.2厘米、宽1.3厘米、厚0.2厘米,松木材质。正面为两行书写,反面一行书写。此简当属传信简,是秦汉时期朝廷公务人员在出使、巡行及办理有关公务时要求所到各地给予通行、过关、乘车、食宿等各种方便和特权的公文凭信。简文中出现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即著名的河西四郡。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从内容来看,此简可分为三个部分理解:首先,简文正面

  • 2024-12-30 悬泉置的文书如何归档
  • 《楬文书——汉代》高清扫描图此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3.6厘米、宽1.4厘米、厚0.2厘米,松木材质,正反两面,墨迹清晰,汉隶书写,工整规范。上端呈半圆形网格状,中间有小孔,用以穿绳系挂。内容为西汉哀帝建平五年正月(公元前2年)效谷县悬泉置戍卒名籍的归档记载,为进一步研究汉代西北边塞地区文书归档与物资管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简文中提及的“建平五年”,即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汉代

  • 2024-12-23 两千年前的养老政策
  •  1990年出土于甘肃省敦煌悬泉置遗址,长22.8厘米,宽1厘米,红柳材质。该简记载分类统计高年老人享受的待遇,是西汉后期养老制度的反映。 汉代是我国孝文化以及养老制度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后世以儒法并治国家的开端。简文中提到的“受米”、“复子孙”、“受杖”等措施是汉代尊老制度的具体表现。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因此,研究汉代的孝文化及养老制度,对于研究我国儒法治国以及孝文化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nb

  • 2024-12-16 一封两千年前的司法实录
  • 该简册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木牍7枚,长21厘米,宽1.8厘米,时代为东汉光武帝初年。简册制为两行,隶书,两道编绳。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此简册名为《建武四年三月甲渠候官万岁部秦恭失鼓爰书》,是万岁部上报候官之正式公文——即关于第一隧长秦恭当赔偿守御器官鼓事的爰书。所谓爰书,就是司法过程中产生的笔录文书。 《汉书·张汤传》载:“传爰书,讯鞫论报”。师古注:“传谓传逮,若今之追速赴对也。爰,换也。

  • 2024-12-09 汉代戍边将士是怎样休假的?
  • 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木牍一枚,正背面书写,简牍有残断,部分字迹不清晰,较难释读。简文为宣写给子方和中卿的一封私信,信中提及的子方、中卿、井卿夫人、乐卿和文卿诸人,彼此应该熟悉。只可惜简残文字磨灭,不能详知信中具体所言之事。信中提及“今日休日”与汉代的休假制度有关。此简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从文献记载可知,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休假制度。一般情况下,中央和郡县的官吏们可以享有五天一休

  • 2024-12-02 两千年前的公务接待
  • 《汉简——稽落亭的大扫除》高清扫描图 此简牍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第21号探方中,木牍1枚,为松木材质,左下端残缺,正反两面均书有文字。备宴图(《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炊事图(《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根据残存字迹可知,简文大意为:稽落亭长前段时间就接到上级传送来的檄书,说一个名叫护的人和一名朝廷使者将来居延,会在稽落亭食宿,务必按照规定做好接待工作,不得有误。亭长不敢怠慢,他安排亭卒等都动起来。扫

  • 2024-11-25 两千年前,她远赴边塞为夫送冬衣
  • 此简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遗址,墨迹清晰,形制两行,汉隶书写,流畅自然,共49字。据简文内容可知,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5年11月5日),关啬夫广德等人向上级汇报,言及敦煌郡寿陵里女子赵负前往玉门千秋隧为丈夫送寒衣之事。此简对于研究汉代西北边塞地区文书格式与关津管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2024-11-18 汉代边塞戍卒的请归信
  • 此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第23号探方中,呈木简一枚,长11.6厘米,宽0.8厘米,厚0.2厘米。原简残断,单面单行书写,字迹较为清晰。写信人、收信人不详,信中提到,因弟幼小体弱,父亲生病,请求归家照顾赡养。信中流露出的焦急担忧表现出割舍不下的骨肉亲情。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我们从出土汉简中发现,戍卒有超期服役的现象,也发现有吏卒因超期服役而求助、请归的信件。例如,敦煌马圈湾出土书信《兒尚与杨掾书》,大意是说,兒尚归期已到,却未接到解除兵役的命令,因此求助杨掾代为询问返乡归家的相关事宜。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汉代存在徭役期满不得归的情况。

  • 2024-11-11 行塞省——两千年前的走访调研活动
  • 此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第22号房址内,呈木简6枚,下部变形残断,长16-22厘米不等,宽1.2 厘米。内容为检查部、隧守御器具和吏卒烽火品约知识的记录。该简册的出土,为研究王莽时期居延边塞的守御器种类、兵器装备以及平时的检查制度提供了翔实具体的实物资料,有重要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该简册名为《新始建国地皇四年行塞省兵物录》,简文所言“行塞”是指上级部门视察边塞亭隧的各项工作,是上

  • 2024-11-04 两千年前,戍卒们互道辛苦这样说……
  • 这是一封遗留在敦煌马圈湾烽隧遗址(玉门候官)的书信。为木简一枚,长25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原简基本完整,部分字迹不清,单面单行书写,共计33字。写信人不详,收信人稚公,信中提到“春气不和”是说春天气候乍暖还寒,易生病,故殷勤问候,叮嘱稚公注意增减衣物,努力加餐饭。 “苦官事”是甘肃出土汉代简牍书信中常用的问候语,侧面表现戍卒工作繁杂艰辛,人们在彼此问候时都少不了互道辛苦。

  • 2024-10-27 两千年前的生态保护令
  • 此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呈木牍2枚,牍长22.8厘米,宽1.6厘米。第一枚为标题,第二枚是正文,转述府书内容,背面署有“掾谭”。该简册为窦融保据河西时期,甲渠鄣候按时上报的四时簿底稿,全63字,文书中的“四时禁”,当指依照“四时月令”一类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上山伐木、不得屠宰牲畜之类,同样内容的文书还有另外两枚木牍。除了时间为“建武六年七月戊戌朔乙卯”外,其他内容雷同

  • 2024-10-21 两千年前,公文延误被这样处理……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该简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呈木质,长54.7厘米、宽2.3厘米、厚1.6厘米。整简由一根圆木条制成,上部削有一斜坡面,书有文字。坡面下有一封检槽,封泥已不存,封检以下部分削成四面,每面书有文字。根据形制和简文判断,属于檄书。简文主要内容是居延都尉府下发至甲渠候官的通告。该檄对于研究汉代檄的形制类型、檄书的文本构成,以及檄书的传递方式等提供了实物和文献依据,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代

  • 2024-10-14 “简”述廉洁 | 两千年前,公文延误如何处理?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此简1974年在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出土,约22厘米长,1.1厘米宽。据专家考证,上述26枚简墨迹清晰,书写规范,内容基本相近,应属同一简册。大致脉络梳理如下:卅井悬索关守丞“匡”向居延都尉府汇报都田啬夫丁宫、男子王歆等未能及时传递檄书,居延都尉府令甲渠候官进行详细调查。不久,甲渠鄣守候博向居延都尉府汇报了调查的详细情况。首先,简文中提及的“檄”,又称檄书,主要用于紧急军情文书的传递

  • 2024-10-08 两千年前禁止婚嫁奢靡的规定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此简牍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为木牍3枚,长22.8-22.9厘米、宽1.6-1.9厘米,两行书写,98个字,第二牍背面有“掾谭”的书吏签署。第一牍是检署,第二牍是转述的诏书内容,第三牍是上报内容。内容主要为禁止奢靡,婚嫁不得过制,否则财物奴婢没官的四时上报书。简牍编号不连接,整理时根据内容复原。该文书虽为窦融统治河西时期的四时簿,但转述内容是诏书而非大将军幕府书,对研究东汉初年河西地

  • 2024-09-30 两千年前关于公务用车使用情况的文书
  • 阳朔二年传车亶舆簿,一级文物。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共10枚,松木材质。9片简长为23厘米、宽1厘米,其中两简完整,最左侧简牍宽2厘米,两道编绳尚完好,现存字106个,主要记载悬泉置传车的完好与破损情况。悬泉置遗址作为敦煌地区重要的驿站节点,主要承担接待往来人员和传递信息等任务。为此悬泉置会配备一定数目的车辆和马匹,具体车辆与马匹数量在不同时期视情况而定,悬泉置马匹定员一般在30至40匹之间,“阳朔二年传车

  • 2024-09-23 两千年前出入关的通行证
  • 此简为一枚,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第24号探方中。该简完整,长19厘米、宽2.6厘米、厚0.6厘米,胡杨材质。此简呈两行书写,从简文内容来看,当为橐他候官制作的出入符,形制与一般出入符类似,长约六寸且有刻齿。内容包括具体机构与肩水金关为某种出入符事项(吏妻子葆庸)、序号范围(从一至百) 、具体编号(第卅一)以及“左居官右移金关”字样。尽管此简并无使用者信息,但学者根据其形制、文例特点,认为这枚“家属符”与汉昭帝中

  • 2024-09-16 两千年前的一桩因工作斗殴案件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68号探方内,木简12枚。完整者22.3-23厘米,宽1-1.3厘米。出土时已散乱,现在的简册次序是出土后根据内容、格式和书体复原的。内容是候长王良督促隧长王尊作治靳幡而王尊不服,并与之械斗,用剑刺伤王良后逃至第十候长赵彭处,赵彭对此进行的举劾。首先,介绍一下该简册中涉及的各级官府和官员的级别以及管辖范围。在居延边塞的管理体系中,是按照都尉府-候官-部-隧四级管理。各级官长

  • 2024-09-09 两千年前公务派遣人员的餐食对账本
  • 此简册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木简14枚。除个别有残断外,其余均长23厘米、宽1.2厘米。简册是新莽始建国天凤四年六月丁酉日(公元17年6月26日)三十井候官候习(习为人名,时任候一职)写给甲渠候官的一份当食者案文书。文中的“天凤亖年”即“天凤四年”,“亖”为东汉王莽时期特殊写法。 简文由四部分组成,编号194简为呈文;编号195简为该文书的标题;编号196-206简为正文;编号207简为简册尾简,未书写文字。该册书的发现,对

  • 2024-09-02 两千年前的动物保护令
  • 此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呈木牍1枚,长22.8厘米,宽约1.8厘米,为正反两面书写,存字55个,背面只是书吏“掾谭”的签署。该文书的出土,对研究东汉初年窦融统治河西时期对畜牧业采取的保护发展政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牛是古代农业生产和军事运输中的主要畜力,战马又是重要的军事物资,因此朝廷一般禁止屠杀牛马。汉朝初建,接秦末战乱,社会生产凋敝,百废待兴。《史记》记载汉初窘困,“天

  • 2024-08-26 两千年前的边塞吏卒擅离职守,会受到什么惩罚?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此简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第68号探方中。木简11枚,顺序为出土后复原。内容是候长擅自离署导致隧长逃亡,令史对其进行举劾的劾状。该简的出土,为研究边塞地区的法律制度以及吏卒的管理、纪律、士卒的逃亡情况有参考价值。建武六年七月初五(公元30年8月22日),甲渠候官令史嘉写了一份劾状。断简残篇,我们已经很难完全复原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只能就残存简文尽可能还原事实,并稍加合理推断。建武六

  • 2024-08-19 康居王使者册——两千多年前的使者申诉书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该组木简7枚,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前4枚简宽1厘米,后3枚简中间削成脊形,为两行宽1.7厘米。两种不同形状的简编连成册,两道编绳犹在。册书形制保存完整,字迹清晰。这份珍贵册书记录内容为: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康居王使者和苏薤王使者及贵人所献的贡物在酒泉评估时发生了纠纷,朝廷责令敦煌郡和效谷县进行调查并将当时的情况如实上报。该册书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当时的行政和司法审判程序提供

  • 2024-08-12 边塞战事不尽心,这位官员恐怕难逃一劫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木简22枚,大多完整,少量残断。完整者长22.5-23厘米,宽1-1.3厘米。 简册主要内容是匈奴人犯塞,未按烽火品约举烽示警,导致人马被匈奴人掳掠,为此甲渠候官令史对责任人进行举劾。此册书是出土后复原的,中间或有缺简,编号也不连贯,但文意和劾状格式是清楚的。

  • 2024-08-05 两千年前的官员任命书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此简牍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简册一共5枚,是一份东汉建武五年八月甲辰(公元29年8月31日)由居延县令签发的一份官吏任免草拟文件。简牍均长22.7厘米,其中第1枚宽1.6厘米,其余4枚宽1厘米,存字141字。 第一简文字为:“牒书:吏迁、斥免、给事补者四人,人一牒。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丙午,居延令  丞审告尉:谓乡移甲渠候官,听书从事,如律令。”这是文件的标题和行文要求。“居延令”之后

  • 2024-07-29 两千年前,这名基层官吏为何被罚金四两?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该简牍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57号探方,上部残断,记载了对未按期办理公务的一名官吏罚金四两,相当于二千五百枚铜钱。从相关简文内容来看,邮书失期、无故饮酒、殴打父母等也会视情节轻重处以罚金。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金”,据(唐)颜师古、郭沫若等学者考证,并非黄金,而是黄铜。这枚简对于研究汉代河西边塞的官吏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海昏侯墓出土黄金来源:《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

  • 2024-07-22 两千年前,基层的马匹如何管理?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该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22.6厘米、宽0.9厘米、厚0.2厘米,上下完整,红柳材质。简文大意为:悬泉置有传马一匹(驿站所用的马),青色与赤色相间,身体左侧有烙马印,年龄九岁,高五尺六寸,名为蒙华。在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十二月丙申日病死,其骨肉卖得二百一十钱。此简为传马骨肉买卖文书,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传马在病死后,骨肉皮毛会进行处理售卖,所得银钱将入库。这种将政府资产通过市

  • 2024-07-15 两千年前,马匹到底有多重要?
  • 《传马简》彩图【简牍释文】【读简有得】此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23.4厘米、宽0.9厘米、厚0.3厘米,上下完整,红柳材质。马匹在汉代主要是军国之用,《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马作为汉代基层与军队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略物资,具有迎来送往、传递文书、军事资源的多重功能,在边境政府、驿站、军队的日常运转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此简出土的悬泉置,作

  • 2024-07-08 关于两千年前禁止民间私自铸币的记载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该简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为木牍2枚,长23厘米,宽1.75厘米。简文为东汉初年窦融统治河西时禁止民间盗铸私钱的报告。两简字体相同,内容相关,属同一简册。该简亦属于应书(即答覆上级的公文),仅存标题简和执行汇报两部分,阙转抄府下文书内容。汉朝初年,汉廷认为秦“半两”钱过重而难以行用,于是令民间改铸“荚钱”,其规格大小颇类榆荚。孝文时期,由于民间钱币滥发又质地轻薄,遂重新铸行四

  • 2024-07-01 两千年前私自越过边境的士兵会受到什么惩罚?
  • 【简牍释文】【读简有得】该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68号探方中,为木简16枚。完整者简长22.5-23厘米,宽1-1.2厘米。甲渠候官示意图(图源网络)主要内容是甲渠守候长昌林举劾边民赵良因采挖野菜迷路,阑越(越过)塞天田(用作侦察敌人出入踪迹的沙田 )被捕后送居延县监狱的劾状。仔细梳理这份劾状上的点滴记录,我们基本上理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公元30年6月10日这天,临时担任甲渠候长的昌林写了一份上报居延都尉府的劾状文书,这

  • 2024-06-24 两千多年前的祭祀礼仪
  •  该简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简册长23厘米,宽1-2厘米。出土时呈散乱分布,后期有关专家据简文内容、笔迹、格式重新编联。 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主要记载了公元29年9月3日这天,居延城司马武代居延都尉发布通知,要求主管农业事务的“褒”“尚”两人务必做好秋天祭祀社稷的巡视工作,还对辖区祭祀的具体时间、流程以及仪式作了较为细致的安排。这对于研究两汉之际西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与祭祀文化具有重

  • 2024-06-17 两千年前一桩因饮酒而酿成的惨案
  •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第68号探方中。木简18枚,原编号为:EPT68:13-28、42、79。除第42简下部烧残外,余简较完整。完整者长22-22.5厘米,宽1-1.2厘米。简文连贯,唯第42、第79两简是出土后根据内容联缀复原。该简册为劾状,主要内容是第四守候长原宪和主官令史夏侯谭斗殴,原宪刺伤对方并持官物越塞天田出逃后,甲渠候官令史周立举劾原宪。 案发现场(居延甲渠候官)具体发生了什么,且看下文分解:下午时分,正在烽隧干活的隧长王长

51 条记录 1/2 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